超薄肉色丝袜脚交调教视频,欧美一级毛片在线视频免费观看_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推動發展

【主題教育】天津大學:以學促干 全面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質量

發布日期:2023-08-16

撰文 本站記者 劉曉艷

日前,在第九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中,天津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項目《新工科教育》獲本科教學成果獎特等獎,而在本科、研究生和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中,天津大學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的項目總數共計27項,位列全國高校榜首。此次本科所獲獎項覆蓋“大思政”教育、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創新創業教育、教育教學數字化、教學質量評價改革、教學綜合改革等多個領域;研究生所獲獎項覆蓋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推進科教融合、深化產教融合、強化培養過程管理等多個方面,充分體現了天津大學近年來在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中取得的成效。

在主題教育中,天津大學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部署,牢牢抓住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以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為抓手,以研究生教育中卓越工程人才培養、學科交叉及本研貫通培養等3項重難點工作突破為重點,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2023年秋季學期,天津大學將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增開習近平經濟思想等7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業必修課;全校公共選修課列表上一共315門課程供學生選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77門次;根據2023年新修訂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總學分由175分精簡到164分,把更多的學習自主權交給學生;而從2023年開始,全校工科學生的傳統“金工實習”內容也由延續了幾十年的打磨一把錘子到現在可以做一把魯班鎖或者一輛無碳小車……在天津大學,人才培養綜合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

破難題:抓實調研 找準痛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出要求并寄予厚望。天津大學在大變局中探索國際工程教育的中國方案,以新工科建設為牽引,深入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不斷提升教育教學基本要素的建設質量。

在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看來,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是近年來我國工程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創新人才培養能力不夠強。”

從“調查研究中找問題”,再從“讀書學習中找答案”,為了推動天津大學人才培養事業主動超前布局、有力應對變局、奮力開拓新局面,天津大學圍繞全面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及相關支撐問題形成了322個調研選題。僅“以教育教學‘新基建’為抓手,全面提升我校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的路徑探究”一個題目,校級層面就開展了線下調研31次,線上問卷調研十余次,最終梳理出制約本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八條,找準癥結,為后期解決問題對癥下藥提供根本支撐。

“這些問題,涉及到人才培養質量的方方面面,如人才培養方案、思政課、通識課程、實踐教學、課程資源、教師投入等。”天津大學副校長馬新賓介紹,這其中又包含很多細節,如整體學分偏高、課程體系中的專業核心課體現不足,人文藝術類等通識課程不足,增加實用英語教學,實習實踐課程、前沿課程偏少等具體的問題。

基于這些癥結和痛點,天津大學以2023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為契機,提出了“天津大學領航計劃”,著力解決培養方案總學分過高、課程分類不明晰等結構性問題。該計劃在構建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加強通識課程建設、分級分類教學、夯實學科基礎、構建跨學科實踐教學體系等方面突出創新性與高階性,牢固確立了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將從2023 級本科生開始施行。

在研究生培養階段,學校則重點梳理出11條問題清單,細化實化18項具體整改措施,明確整改責任要求和時限,把整改工作融入日常、做在經常。研究生院深入調研數十所國內外高校,實地考察十余家企業和工業區,與校內各學院(部)開展座談交流,協力推動重難點問題的集中攻關。如正式掛牌成立天津大學(天津市)卓越工程師學院,并按照“堅持一個導向、實施兩個重構、加強三個共建、實現四個轉變”的建設思路,構建卓越工程師培養“天大模式”,研究生院、國際工程師學院以及各相關學院圍繞運行機制、管理機制中需重點解決的問題開展多輪了交流研討;面向天津大學學科交叉中心6個分中心,遴選學科交叉導師團71個,投放博士生專項招生指標76個,投入學科專項經費550萬元,學校先后獲批10個天津市高校服務產業特色學科群;組織召開本研貫通人才培養系列專題調研會,聽取學院和師生對實施本研貫通培養的意見和建議,以基礎學科本研貫通人才選拔工作為重點,研討確定本研貫通培養改進方案。

立導向:思政鑄魂 育時代新人

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在主持學校主題教育讀書班時明確指出,天津大學是“國之大學”,要牢記“國之大者”,堅持黨的領導,始終把“兩個維護”作為“綱”和“魂”;學校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2023年秋季學期起,天津大學將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同時針對全校不同專業的學生增開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經濟思想等7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業必修課,完善了高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課程體系建設。

在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內,“地震大裝置”是師生有口皆碑的“大明星”。如何將大科研平臺打造為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通過平臺匯聚育人資源、形成育人合力,將科研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天津大學一方面將地震大裝置建設成為高水平的實踐教學平臺和基地,通過強化有組織的科研,引導學生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真刀真槍”搞科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通過在大平臺上組織大科研,將不同學院相關的學科和團隊匯聚在一起,培養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另一方面,將地震大裝置作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教育實踐基地,讓“大平臺”“大項目”“大團隊”成為“大思政課”的生動教材,走進校內外大中小學課堂,引導青年發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家國情懷,矢志創新,培養一批又一批堅定可靠、堪當重任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支撐。

思政引領無處不在。在天津大學,每名本科生都擁有一名“師友導師”,從思想、學業、生活等方面獲得全方位的指導和幫助。師友導師亦師亦友,730名師友導師都是師德師風高尚、教學科研能力和專業指導能力較強的教師,他們在解決學生學業發展上的困擾,幫助他們做好生涯規劃,樹立遠大志向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聚合力:全面落實 提升育人質量

高質量人才培養根本要依靠高質量教育,高質量教育一方面要準確把握人才培養目標,完善一流課程建設體系;同時,加快推進本研貫通培養、健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最終通過一流師資、一流課程、一流管理,實現人才培養由優秀到卓越的全面提升。

這其中,課程是人才培養基本的單元,是全校師生最關注的事情。天津大學針對師生關切的問題逐項整改落實,提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質量。

在化工學院,2023年新修訂的培養方案中,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總學分由175精簡為164,生物工程由184精簡為164、合成生物學由176.5精簡為164.5……“學分精簡,是把更多的學習自主權交到學生手中,同時通過教學模式的改變,如新工科理念下的項目式教學,提升課堂教學實效。”化工學院副院長韓優介紹,在課程更新方面,僅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專業選修課程就由原來的41門精簡到23門,與此同時全院又新開設了35門新課程。新增加的課程聚焦在低碳能源、創新前沿、工程強化、智能交叉等方面。在特色課程建設方面,學院為“卓越工程師班”量身定制了6門校企聯合工程核心課程建設,如“化工智能控制”、“綠色化工過程工藝學”等,且多采用團隊教學模式,匯聚全校優質資源打造精品課程。團隊式考核,也破除了過去由于強調教師個人“教學工作量”帶來的為了開課而開課的弊端,大大提升了課程的含金量。

在機械學院,以新工科建設理念為指導,全院對課程進行了重新打造和更新,讓60門左右的課程舊貌換新顏。而大家最熟悉的金工實習,也再也不是過去幾十年不變的做一把錘子,而是還可以做魯班鎖或者無碳小車。

數學學院承擔著全校數學基礎課的教學任務。針對數學公共課不能充分適應不同專業各有側重的培養目標以及與工程實際結合不夠的問題,數學學院優化課程分級分類、將全校的數學公共課分為“A”“B”“C”三類,通過調整授課內容、修訂講義等,在現代工程科學中探索數學應用。

針對師生提出的大學英語課程的建議,在2023版培養方案中首次實行了大學英語的分級教學,強調實用性強、覆蓋度廣。在通識課程方面,重新調研論證了新的通識課程體系,將通識課程更加科學地劃分為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科學與技術、藝術與美學四個類別。同時籌備建設通識課程教研中心,持續優化通識課程結構,進而構建全員參與的通識教育體系。

教務處副處長、新工科教育中心辦公室主任夏淑倩說,“通識教育對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天津大學在充分調研學生意見基礎上,系統設計學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課程數量和種類更加豐富,課程結構更加合理,課程質量顯著提高。”

與此同時,一場由學科交叉帶來的變革也正在深刻地影響著課堂。如天津大學建設的第一個新工科人才培養平臺“未來智能機器與系統平臺”,整合了5個學院15個專業開展本研貫通培養;連續第三年開展的新工科畢業設計項目“海陸空智能無人系統安全巡查平臺”,每年都吸引不同學院十余位指導教師、二三十名本科生積極參與;在新增設的儲能專業,大一的一門《儲能科學與工程概論》課,就有來自化工、機械、材料、自動化等各個學院的頂配師資來講授……

多學科交叉和科教融合,新工科項目式教學全面引入培養體系,聚焦產業前沿,校企聯合指導,貫穿設計與實習的協同學習模式……天津大學正以此次主題教育為契機,全面推進卓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編輯劉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