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23-07-04
踐行一流大學使命擔當 努力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楊賢金
[摘 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緊扣主題教育的總要求、目標任務、重點措施,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關鍵詞]一流大學;主題教育;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為重點在全黨深入開展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舉措,對于統一全黨思想、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大學是人才培養的搖籃,也是科技創新的重鎮,肩負著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崇高使命。我們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緊扣主題教育的總要求、目標任務、重點措施,全面、系統、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奮力開創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局面,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提升政治自覺,深刻認識開展主題教育的重大意義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今年是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舉措,對于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有著重要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開展好主題教育是為新征程凝心聚力的鑄魂之舉。新時代的偉大實踐充分證明,“兩個確立”是黨在新時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開展主題教育,是新征程上統一全黨思想意志行動、始終保持黨的強大凝聚力、戰斗力的必然要求。要通過開展主題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師生不斷深化對“兩個確立”決定性意義的認識,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黨的創新理論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為奮進新征程凝聚人心,為建功新時代匯聚力量。
開展好主題教育是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落地的核心之策。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部署,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指明了三者對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重要意義,賦予教育新的戰略地位。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結合點,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高校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要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更加深入理解把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開展好主題教育是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由之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包含著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更貫穿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價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風操守的要求,蘊藏著深厚的真理力量、實踐力量、人格力量。通過開展主題教育,不折不扣落實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新精神新要求,突出問題導向,查不足、找差距、明方向,引導黨員干部接受政治體檢,打掃政治灰塵,糾正行為偏差,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和風清氣正的校園氛圍。
增強思想自覺,準確把握黨的創新理論的精髓要義
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把握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刻理解這一重要思想的道理學理哲理,真正把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學到手,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學校事業發展。
把握人民至上這一根本價值取向。堅持人民至上是黨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性質宗旨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堅持人民至上,既是理論論斷,也是價值判斷。對于高校來說,堅持人民至上,一是要“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要培養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學術,源源不斷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為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類福祉作貢獻。二是要“以師生為本”,高校最大多數的人民群眾是師生,要堅持一切為了師生,一切依靠師生,尊重師生主體地位,發揮師生首創精神;要以主題教育為契機,深入師生開展調研,真正了解、解決師生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強師生的獲得感、幸福感、歸屬感、安全感。
站穩自信自立這一基本立足點。對于高校來說,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轉化為教育自信、辦學自信。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自己國家發展中成長起來的,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沒有現成的模板,更不能是國外大學的翻版再版。要扎根中國大地,把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作為根本要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在四個服務中實現自身的價值。要堅持中國本位,既要與世界一流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和科技聯合攻關,學習借鑒世界上的先進教育模式和實踐經驗,又要堅守自身性質與方向,保持中國特色。
弘揚守正創新這一鮮明理論品格。守正與創新相輔相成,體現了變與不變、繼承與發展、原則性與創造性的辯證理念。對于高校來說,守正就是要堅守育人初心,創新就是要推進教育理念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一流大學要高度重視創新,積極推動在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大學創新體系,營造創新生態環境,不斷激發知識、人才、技術等各類創新要素的活力,尊重和鼓勵師生的創新想法,在服務國家的歷史進程中成就一流大學的新高度。
抓住問題導向這一現實著眼點。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其中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就是堅持問題導向。高校要通過主題教育不斷檢視自身,真正在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中推動各項事業不斷向前發展。要抓住本質問題,找準重點,真正通過理論學習和深入調研找到制約學校發展的關鍵問題,找到師生急難愁盼的緊迫問題。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敢于直面問題,善于解決問題,注重建章立制,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推進事業發展。
用好系統觀念這一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堅持系統觀念和普遍聯系的、發展變化的觀點,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的統籌安排,就是系統觀念的重要體現。教育、科技、人才作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共同構筑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支撐。一流大學要把堅持系統觀念作為根本方法指引,積極探索教育事業發展規律、科技創造推動規律、人才效能發揮規律,在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勇當領頭羊,作出大作為、取得大成就。
展現胸懷天下這一特有的大格局大境界。中國共產黨不僅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倡議,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國際交流與合作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一流大學站位要更加高遠,把學校事業發展與國家、與時代、與世界、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連接,更加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努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賦能、儲能、提能,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貢獻。視野要更加寬廣,積極學習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成功經驗,用好全球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具備全球勝任力的卓越人才,深度融入中外科技人文交流和外交戰略大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強化行動自覺,主動踐行一流大學的使命擔當
為學之實,固在踐履。一流大學是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引領者,要牢記使命,主動擔當,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論述,用好“六個堅持”這一“金鑰匙”,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作用,積極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一是要營造良好創新生態。高校是人才培養和集聚的主陣地,要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充分激發這些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和后備力量的創新能力和活力。要推動育人模式改革,深刻把握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順應時代發展的“時”與“勢”,主動分析未來對人才在綜合素養、知識結構、能力水平等方面的要求,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構建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人才培養生態。天津大學主動適應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對人才的需求,超前研判未來卓越工程師等所需要的核心素養和未來行業、產業需求,提出了新工科建設“天大方案”,定制化培養面向未來的卓越人才;堅持通專融合和貫通培養,深入實施“一流本科教育 2030 行動計劃”和“一流研究生教育行動計劃”,加強專業核心課程群和高水平實踐項目建設,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與潛能。要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破解機制束縛難題,深入推進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建立科學合理的科研考核評價機制,形成并實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
二是大力強化有組織的科研。要服務“國之大者”。堅持“為黨分憂、為國擔當”,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堅持圍繞“四個面向”,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要主動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工程項目研發攻關任務,瞄準國家急需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建設大平臺、組織大團隊開展集成攻關,以成體系建制化模式組織科技創新活動,在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國家戰略急需的關鍵核心技術、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要鍛造“大國重器”。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天津大學充分發揮優勢學科基礎,持續加強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等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的組織力度,扎實推進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合成生物學前沿科學中心等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引導師生在解決國家 “燃眉之急”的核心技術難題中成長發展。
三是要深入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原有的學科劃分體系已不能滿足時代需要。高校要緊抓問題導向,緊密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產業發展需求,構筑多元化的學科交叉架構。要主動培育增長點,錨定科技發展前沿,超前布局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加強面向重大戰略需求和新興科學前沿交叉領域的統籌推進,建立學科交叉融合資助機制和資源配置模式,促進多學科對綜合性復雜問題的協同攻關,助力前瞻性、開創性、探索性的基礎研究。要聚力打造大平臺,通過大科研平臺聚集各學科資源,并將學科交叉融合優勢轉化為復合型高水平人才的培養優勢。天津大學面向國家戰略、基礎前沿和新興領域,深入推進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培育并建設13個學科交叉平臺,實施“天智計劃”,成立天津大學學科交叉中心,建設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等,鼓勵師生在不同學科的思維碰撞中實現顛覆性創新。
四是要不斷加強基礎研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世界科技發展歷程表明,基礎研究在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發揮了先導作用。基礎研究處于科研鏈條起始端,“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問題,都要在基礎研究上找源頭,找答案,找方法。高校要堅持守正創新,依托自身基礎學科資源,深厚的研究底蘊,專業化的人才培養體系,開展好基礎研究,一方面,要先做好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需求,找準“空白點”,下好“先手棋”,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另一方面,也要鼓勵自由探索,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營造自由寬容、大膽創新的學術氛圍,鼓勵科技工作者“勇闖無人區”,不斷認識新事物、揭示新規律。
五是要打造“產學研用”全創新鏈條。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四鏈”融合的實質是由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相互作用構成的創新生態系統。一流大學要用好系統觀念這一基本方法,加強科研聯合攻關、人才聯合培養和創新成果共享,深入推動“產學研用”相融合。要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天津大學積極推動政府、企業、社會力量等多元主體共同育人,構建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協同育人機制,圍繞“四個面向”,積極參與重點區域科技規劃、地方實驗室建設,推動聯合研究機構建設,在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中推動人才培養提質增效;加強校企合作,讓行業頭部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共同設計培養目標、制訂培養方案、實施培養過程,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要加強成果轉化,不斷完善高校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體系、制度體系和支撐服務體系。以產學研深度融合為區域高質量發展賦能,將高水平科技成果切實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成效,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作者楊賢金:天津大學黨委書記】
原載2023年第12期《中國高等教育》雜志
編輯:萬玉鳳 王 瑤
原文鏈接:【學思想 強黨性 重實踐 建新功】楊賢金:踐行一流大學使命擔當 努力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qq.com)
(編輯 劉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