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日期:2021-04-11
余貽鑫:砥礪小康路,求是北洋人
在歷經125周年崢嶸歲月的天大校園內,有這樣一位耄耋老人,他是電力系統安全域方法學研究的開拓者;是國內智能電網研究的首倡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等獎項、榮譽幾十個,論文著作頗豐。國內逾千個城市和地區、涉及金額數千億的電網規劃出自他的團隊。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力系統分析、規劃與仿真專家,天津大學教授——余貽鑫。
青年求學路:“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
青年余貽鑫的求學之路是熱血沸騰的。1954年,參加過開國大典、親耳聆聽過毛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鏗鏘聲音的余貽鑫,抱著建設新中國的熱情,考入天津大學。從教學樓上懸掛的“蘇維埃政權+全國電氣化=共產主義”的橫幅中,他讀懂了黨和國家對于全國電氣化的期待。大學期間,正趕上國家制定“十二年科學發展規劃”,提出“向科學進軍”的口號,成為優秀電力工程師的理想讓他熱血沸騰。
青年余貽鑫的求學之路是艱苦的。1959年,他成為著名專家徐慶春的研究生,是新中國自己培養的電力系統首位研究生。電力系統研究需要試驗和仿真工具,他們就自己動手建。在徐教授的指導下,余貽鑫參加了電力系統物理模擬實驗室的設計、安裝到調試全過程,并借此解決了科研試驗的難題。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很快結出碩果。1963年,在國家級會議上,他宣讀了畢業論文,得到學術界高度評價,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并合影留念。在他的辦公室里,至今醒目地擺放著這張合影。每每看到這張照片,他都會動力倍增。
青年余貽鑫的求學之路是漫長的。1980年,他作為天津大學首批外派出國進修的教師,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訪問學者。他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和科研上。他認真記下了一本又一本筆記,記錄下一冊又一冊實驗數據案例。他在圖書館手抄了好幾本重要的科學資料。他的勤奮、嚴謹、才華讓美國導師、同行贊嘆不已。
科研家國情:“黨和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科研的方向”
“科研一定要緊緊地與實際生產緊密結合,才能帶來最大的經濟效益。”這是余貽鑫數十年堅持的科研理念。
1972年,武漢發生大停電,中國人民勒緊褲腰帶建設起來的武鋼幾乎毀于一旦。他說:“電力是國民經濟的命脈,黨和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科研的方向,一定要向電力研究的尖峰挑戰。”他著手攻堅電力系統安全這個世界性難題。1980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交流學習期間,余貽鑫接觸到了安全域理論,雖然相關研究剛剛起步,但他感覺這就可能是使武漢的事故不再發生的辦法!為了祖國繁榮,他選擇走上這條尚未成熟的路,選擇成為開拓者就意味著面臨更多的障礙和摸索,承擔更多的失敗與風險。為了能保障國民經濟的命脈的安全,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向其發起了挑戰,從此就是“板凳一坐十年冷”。在余貽鑫團隊的不懈努力下,安全域理論最終取得了可以應用的重大突破,他們研究的成果被應用于國家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和多個地方電網。2003年,美國電科院主動聯系余貽鑫引進這項技術。
躬耕不輟,攻關科研,余貽鑫取得了世界性難題的重要突破。而這背后,是他肩負起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責任,是他踐行了北洋人“心懷家國”的使命,是他用責任與使命書寫了奇跡。
育人立德志:“如果不是余先生的發現與培養,我將與人生的精彩擦肩而過”
1986年夏天,余貽鑫來到一位學生面前,邀請他讀自己的博士。這個同學呆住了,因為攻讀博士研究生一直是他的夢想,但他所在的專業并沒有博士授予權,他正在為此發愁。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余貽鑫卻給予了他這樣的信任。原來余教授在課堂上發現了這名學生的潛質。正是他的慧眼識才,使這位學生后來取得了突出成績。這名學生就是現在的“973”首席科學家、天津大學自動化學院院長王成山?;貞浧疬@段經歷,王老師感慨地說:“如果不是余先生的發現與培養,我將與人生的精彩擦肩而過。”
2008年,一名博士生在畢業設計中用到的一些數據沒有經過實驗驗證。作為答辯委員會主席的余貽鑫沒有放過這個細節,很嚴肅地指出,“科學容不得半點虛假和討巧,必須實實在在?!币髮W生一定要在實驗室完成實驗,取得第一手資料。最后,這名學生經過反復試驗,最終拿出了禁得住推敲的論文。
如今,他經常不顧年邁,親自為學生批改課程報告和論文。每一篇他都會一字一句地反復推敲,哪怕標點符號錯了,他都會予以更正。
余貽鑫以其自身淵博的學識、崇高的風尚、豐碩的業績,展示了巍巍學府的大師風范,亦使棟梁之才脫穎而出。他的學生,有的成為973首席科學家、有的成為科技精英、大學校長、領導干部,有的成為電力戰線上的業務骨干和建設者……是他對電力的深耕,是他對青年人才的教導,讓我國電力系統發展有了有力保障,助力我國邁入全面小康。
珠流璧轉,星光荏苒,余貽鑫將畢生精力投入到電力事業中,為中國電力事業的發展傾盡心血。以鐵肩擔道義,守寂寞出學問,得桃李香滿園,這便是余貽鑫,一個在小康路上實事求是,為國家貢獻一生的北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