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6-12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名垂竹帛 功標青史
——記中國化學工程學家 我校化工學院教授張建侯
□ 化工學院化學工藝黨支部 化工學院校友會 馬沛生 張昊
張建侯(1914.4.6~1991.1.14),江蘇泰興人,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曾先后就讀于南開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1950年,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博士學位。他1952年調入天津大學,先后擔任化學工程系副主任、系主任、名譽系主任等職,主持創建了全國首批無機物工學專業和首個基本有機合成專業。1957年起,他負責化工系的教學工作,先后主講過《膠體化學》、《固定氮工學》、《無機物工藝過程原理》等多門課程。他從事高等教育事業50余年,為中國的化工事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學生時代的“怪人”
張建侯先生的成長之路頗不平坦,但他心懷夢想,勤奮刻苦,憑借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創造了求學之路的輝煌。
1914年,張建侯出生于一個以私塾育人為業的教師世家。由于家中子女較多,張建侯從小就知道為家庭減輕負擔,利用課余時間干些雜務活,貼補家用。1928年,他考入泰興初級中學,因家境貧寒,2年后轉入到免費的揚州中學師范科。揚州中學畢業后,他在南京市窯灣義務小學工作了2年。求學時期,張建侯便以刻苦學習而出名。1935年,剛剛21歲的他便通過南開大學考試獲得了特種獎學金資助,并進入化學工程系學習。“七七事變”后,他隨學校轉至昆明就讀西南聯大,表現依然突出。大學畢業后,他由于成績優秀被推薦為斐陶斐榮譽勵學會會員,并留校任教。1945年,張建侯遠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深造,并以全“A”的成績結束了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生學習,為日后成為一代化工大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在張先生的大學時代,他有著“怪人”的雅號。據其導師楊石先教授的夫人回憶說:“張建侯的同學們都稱他‘怪人’。”那他“怪”在何處呢?原來張先生大學期間學習非常刻苦,每題必做。當時正值戰爭年代,各種學習資源十分匱乏,一名普通大學生能夠找到的書籍和習題并不多,所以他很珍惜自己收集到的每一本參考書,對于書中的每一道習題他都會認認真真地完成,而不是畏難如虎或趁機懈怠。這與周遭同學的做法大相徑庭。正所謂“皇天不負有心人”,張先生在大學的成績十分優異,連當時任教的楊石先教授都經常把他的作業和實驗報告作為范本在同學們中傳閱,贏得了同學們的一致欽佩。而每當提起他的外號,人們在付之一笑的時候其實也同樣包含著對他嚴謹的治學作風的贊賞和感動。
教書育人的楷模
1952年,經院系調整,張建侯先生被調到天津大學,后任化工系主任。1953年,他領導建立了全國第一批無機物工學專業;1955年,他又領導創建了中國最早的基本有機合成專業。他為這2個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環節安排、制訂教學計劃等付出了大量心血。從1952年開始指導研究生到1981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張建侯共培養研究生42名,其中博士生6名。在培養研究生方面,他信奉言傳身教,以德樹人。從課題選定到實驗設計,從理論構思到論文寫作,每位研究生的成長,他都傾注了全身心的關懷和愛護,幾乎每位研究生都可以從張先生的治學態度上得到心靈的陶冶和指導。
有一位博士生在畢業時曾對周邊同學談到:“張建候先生在修改我的博士論文時,提出過我所寫的錯別字,并指出這個錯別字在我的碩士論文已經出現過了。”張建侯能夠記得自己學生論文中的錯別字長達如此之久,足以體現出其一絲不茍、認真嚴謹、高度負責的工作態度。就連《化工學報》在他逝世之后的紀念文章中也評價他“審閱稿件一絲不茍,堅持原則,從不遷就,多次以深湛學識發現論文中存在的理論或原理上的錯誤,保證了刊物的學術水平。”正如悼文中所說,一絲不茍、堅持原則是張先生的一貫品格。偉人的一生如是,平平淡淡中無處不彰顯著人格的魅力與光輝。
直到逝世的前一天,張教授還在審閱博士研究生論文,和他的同事約定討論系里的工作。當時張教授審閱的博士論文是關于流態化的,雖然他已經幾十年沒有做過流態化方面的研究了,但為了驗證其真實性,他拖著病體將所有用到的公式定理推導了一遍,并在自己休息的床上擺滿了兩大摞書,方便自己時時翻閱,核對論文的準確性,以免誤導學生。這正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真實寫照。
化工戰場的“將軍”
如果把化工領域的知識障礙比作是戰場上窮兇極惡的敵人,張建候先生所取得的學術成就則稱得上是一次次科研攻堅戰的勝利。自30歲開始,張建侯就好像化工戰場上的常勝“將軍”一樣,憑借著對于科學真理的執著追求,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他領導的科研組先后完成了多項全國性大型攻關項目和天津市技術革新項目,1項獲得了全國科學大獎,多項獲得了天津市科技成果獎和優秀論文獎。
凡是學過化學的學生大致清楚,在化學的基本原理方面存在著一個范德華(van der Waals)狀態定理,而對于這個定理的第一次定量修正工作,就是在張建侯的主持下進行的。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定量的氣體普遍化方程,它在直到臨界點的密度范圍都相當的準確,經廣泛實驗數據擬合而得的數據與理論值相符,可以說是相當成功。根據其修正原理,張建侯還提出了普遍化的三參數狀態方程和普遍化B-B(Beattie-Bridgeman)方程,在具有更大準確度的基礎上擁有了狀態方程方面“世界最早驗算”的榮譽。該成果問世不久便被編入《物理化學》教科書中。幾十年之后,一些專著和文獻還在引用這項成果,該成果被普遍認為是華人在化工熱力學領域的第一批成果。當時,張建侯還只是一個未畢業的博士生。
在科研的探索征途中,張建侯嚴以治學、“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其科研成果主要集中于化工熱力學方面。早在上世紀40年代開始,他就在PVT關系的氣體狀態方程的一般化方面取得了豐富成果,并在80年代末擴充至液態。改革開放后,他的研究擴充至化工數據各個方面,其中包括物性的測定,數據的整理、評價及關聯,模型的建立,估算方法的提出等,物性涉及臨界參數、PVT關系、蒸氣壓、黏度、擴散系數等。可以說,張建侯始終站在較高的層次上追蹤世界科學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