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4-09
編者按:本期,我們將開始向大家推介北洋園新校區“三環”道路背后的故事。當您徜徉在校園之中時,是否可曾想過,大學應該是個什么樣的氣象,又能夠帶給人們怎樣的生活?或許,每一所大學,都應該有著專屬自己的“標簽”,也就是“范兒”。古語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你可知道,明德、親民、至善,這三個詞匯被命名為新校區自內而外三條環道的名字,既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是學校歷史淵源的延續。他們為何與學校結緣?又展現出學校怎樣的特質?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所大學所獨有的“大學范兒”。
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的主要道路四通八達,這些“條條大路”大概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三環六縱一中軸”。三環,是指自內而外覆蓋整個校園的三條環道; 六縱,說的是從正門而起,自東向西鋪展開來的六條聯通南北的大路;而中軸大道,則是以“實事求是”校訓而得名的“求是大道”。
從上空俯瞰,新校區的三條環道自內而外,仿佛樹木年輪撐起了整個北洋園校區盾牌般的輪廓。這三條環道分別以明德道、親民道和至善道命名,為了便于師生辨識,每一條環道都按照地理方位又各自細分為北道、南道、東道和西道等。
“三環”可以說是北洋園校區極其重要的主干大道,其名稱自然要符合巍巍北洋國之大學的恢弘氣象。新校區“三環”的命名,語出我國傳統典籍《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說,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到了宋朝,著名的大學者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編修成《大學》一書;理學大師朱熹而后又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此后《大學》成為中國讀書人代代傳揚的儒家經典。而“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作為《大學》的核心思想,也從此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對優秀人才培養的最高追求。
也許很多人并不知道,從近百年前開始,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中國大學精神,就和北洋大學、天津大學一直結下不解之緣:根據北洋大學老校友回憶,當年校歌中傳唱的“花堤藹藹北運濤濤”的西沽校區,坐落在北運河畔的西沽武庫舊址。幾十年前,出了天津城鬧市區,向北郊而行,經過小王莊,就逐漸步入了一條名叫“大學道”的寬敞公路;走上這條“大學道”,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明德橋”,站在明德橋上,你便可以遙遙望見遠處那片莊嚴肅穆的北洋大學建筑群了;再走近些,北運河上橫亙著一座木橋——新民橋,過橋轉彎就是氣勢恢弘的北洋大學校門“至善門”。未見其門,先聞其道。北洋大學校門外這短短的幾里路,就已然將“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大學精神一以貫之,今人想來,也能感受得到幾十年前那群師生學長們興學強國的“大學范兒”了吧!
此外,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的“銘德道”似乎也暗合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寓意。銘德道旁,湖光水色,學舍掩映,海棠旖旎,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這里一直是幾代天大人心中不可磨滅的景致與回憶。
而今,明德、親民、至善的“大學之道”已然成為了今日天大人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符號和象征。而以“實事求是”的校訓、“嚴謹治學”的校風和“愛國奉獻”的傳統為核心的天津大學精神,正在海河畔這座嶄新的校園里風發踔厲,銳意昌揚。
文字來源:張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