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肉色丝袜脚交调教视频,欧美一级毛片在线视频免费观看_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抗戰時期的西北工學院

發布時間:2019-04-09


《今晚報》 2015年6月14 日 第17版

抗日戰爭爆發后,北洋工學院師生西遷入陜,先后與其他院校合組為西安臨時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國立西北工學院。在風景秀麗的城固縣古路壩,西北工學院匯聚了北洋工學院等四校師生,承載了一段中國高等工程教育史上的佳話。

古路壩位于陜西漢中,小山起伏,農田星散。在荒涼偏僻的群山中,一座天主教堂成為工學院的教室。戰區的漫天烽火與此地的靜謐清幽形成了鮮明對比。這里沒有外界的誘惑與喧囂,有的是交通閉塞所產生的枯燥與乏味。刻苦學習,倒成了工學院學生苦中作樂的一種消遣。

刻苦學習在西工學生中可謂司空見慣,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反倒成了另類。這是由于學校對學生課業的嚴格要求造成的。在一年級時尤其嚴格,學校認為一年級所學知識是將來專業的根基,因此主張打好基礎。學校的嚴格導致學生一科以上不及格的人數往往達一半以上,有時甚至高達四分之三。能門門及格而按時畢業的學生反而成了少數。五六年畢業的不乏其人,留級和退學的也為數眾多。每當考試到來,同學們便緊張得如臨大敵。課業的嚴格促成了西工良好的學習氛圍。沒有人優哉游哉,開早車和開夜車的風氣很盛。如師昌緒與高景德同班同宿舍,卻很少見面。高景德經常開夜車,半夜才從教室回來;師昌緒則習慣開早車,兩三點鐘就起床去教室學習。

刻苦學習也是學生們的一種自覺行為。學生們感到工業需要腳踏實地地工作,因此要學習充分的知識和技能。對于日寇的侵略,同學們更是憤慨于心,立志學習文化知識救國,將悲憤之情內化為學習動力。古路壩的青山綠水、偏處一隅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條件。這里沒有什么娛樂消遣,也沒有空襲的威脅,除了明月與清風,學習倒成了窮苦學子們為數不多的“娛樂”。

學習的困難來自于學習用品的短缺,筆、紙和課本樣樣匱乏。學生們用變色鉛筆芯泡成“紫墨水”記筆記。教科書普及率只有十分之一二,常常是幾個人或十幾個人共用一本教材。圖書館人滿為患,需要很早去搶座位、搶參考書。而教學儀器和實驗設備的缺少更是十分嚴重。

1942年,因學生增加,校舍不夠分配。學校在城固縣城數里外的七星寺設立分校,大一新生在此學習。戰時條件艱苦,加之學生拼命苦讀,營養不足,除留級退學外,不少學生因病休學。當時二年級以上的學習地點在位于山上的古路壩,能夠通過種種考驗順利“升級上山”者,可謂幸運。

濃厚的學習氛圍與戰時特殊的社會環境形成了西工學生的一種特質:對開會、課外活動熱衷度不高,他們認為這些離實際太遠。在他們眼中,除了書本,就是工作。他們講求實際,盡力去做該做的事情。

西北工學院培養出了一大批人才,像清華大學原校長、著名院士高景德,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師昌緒,“兩彈一星”元勛吳自良,以及著名科學家史紹熙、李恒德、葉培大等等。這可謂是對西工學生刻苦學習精神的最好注腳。(作者:張磊)

今晚報:http://60.29.182.151/jwb/html/2015-06/12/content_1262984.htm